栗蘑简介

栗菇因天然生长在栗树的根部而得名。其子实体形如盛开的莲花,扇形菌盖重叠,故又名灰树花;日本人认为栗子菇像舞女穿的舞裙,故称“舞茸”;栗菇属于分枝杆菌亚门多孔菌科,正式名称为Polyporaceae Bayeux (《真菌的名词和名称》)。别名又称千佛菌(四川)、重口蘑(福建)、莲花菇等。板栗菇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营养丰富。它不仅是宴席上的佳肴,而且具有保健和药用价值。是珍贵的食药两用菌。夏秋季节,栗树的根部周围以及橡树、栲等阔叶树的树干和木桩周围都会出现野生栗菇,引起木材腐烂。它们是白腐真菌。野生板栗菇在我国分布于河北、黑龙江、吉林、四川、云南、广西、福建等省,在日本、欧洲、北美等地也有分布。最早开展板栗菇栽培研究的是伊藤和夫(1940)和广江勇(1941)。 1965年,利用木屑(菌床)栽培板栗菇成功,1975年正式投入商业化生产,初期年产约300吨。 20世纪80年代,日本利用空调设备进行工厂化年栽培,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1987年产量达3016吨,1992年达8950吨,成为板栗菇的主要产地。近年来,日本鲜栗菇年产量已达1.4万吨,但产品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年消费量约2万吨,仅次于香菇、金针菇,居第三位。采用空调设备进行室内栽培,平头菇的生物转化率一般为40-50%。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驯化栽培板栗菇。 1985年,黔西县科技人员对当地野生板栗菇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充分调查,利用当地野生板栗菇进行人工驯化栽培。 1992年,他们开创了“板栗菇仿野生栽培法”。该法采用在沟内搭拱形小棚,菇杆上覆土,模拟野外条件出菇。板栗菇叶片分化好,单株大(最大重16公斤),生物转化率可达128.5%。黔西县板栗菇仿野生栽培技术适合我国低成本生产模式。产品风味高、品质好、相对产值高、收入大。是在食用菌和药用菌方面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新品种、新方法。近年来,这种栽培方法已推广到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陕西、辽宁等地的太行山区。此外,浙江、福建、湖北等省庆元县也有板栗菇规模化种植,主要是塑料大棚床架袋栽培,采收鲜菇2-3个,生物转化率一般。 60-80%。栽培板栗菇的生产成本和生产工艺与生产木耳相似,但板栗菇的销售价格较高,因此生产板栗菇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培育1亩板栗菇需要16000元,纯利润16000-20000元。在迁西县龚氏三兄弟板栗栽培园,6亩大的黑色遮阳网。蘑菇。店主说,他们培育了18万个菌袋,第一波一出来就收回了投资。整个生产周期的纯收入可达20万元。我国另一个板栗菇主产县是浙江清远县。该县以盛产香菇而闻名。近年又发展了板栗菇的生产,也是农户生产公司以销售为目的的经营模式。但其栽培技术与黔西县有两点不同:一是采用本地阔叶木片作为生产原料;采用床架立体袋栽,出菇不覆土,菇体干净,产2-3个湿菇,生物转化率一般为60-80。在日本,栗子菇(日本称为舞茸)的种植是工厂化的,需要巨大的设备投资。笔者曾经考察过日本群马县的一片栗菇种植田。业主在不到1000平方米的场地上投入2000万元设备,聘请5名尼泊尔工人经营,每天出产新鲜蘑菇。蘑菇用量约1000公斤,按当时日本市场价格计算产值约合人民币12万元。一年蘑菇采摘天数约200天,年销售额达2400万元。运行两年即可收回投资。栗子菇吃起来香喷喷的,肉质脆嫩,口感如鸡丝,脆如玉兰,鲜美可口。

食用方法多种多样,煎、烤、涮、炖等;可做汤、馅、凉拌;凉拌凉拌口感脆嫩,油炸时清香可口;做汤的特色特别好,是宴会上不可多得的佳肴。用新鲜的栗子蘑菇做涮涮锅在日本很受欢迎。干品发泡后,仍有独特的风味,所以栗子菇在日本是送礼佳品,销量仅次于香菇、金针菇,居第三位。小米菇无论是鲜品、干品、软包装罐头还是盐渍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是深受消费者青睐的高档食品。随着人们对板栗菇价值认识的深入,市场对板栗菇的消费需求将不断增加。据测算,我国人均食用菌和药用菌消费量不足0.5公斤,而香港、加拿大、德国、比利时、法国为4.8公斤。与英国、荷兰、美国2-3公斤的人均消费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人们对小米蘑菇的消费水平更低,一些地区还有待开发。为了改善人们的食物结构,增加蛋白质摄入量,发展板栗菇生产潜力巨大。我国发展板栗菇自然条件优越,许多地区均可栽培。板栗菇南有云南,北有黑龙江,西有四川,东有山东、浙江。又因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大,可错季栽培,按年生产,解决鲜品供应季节问题,形成多层次立体生产。我国栽培板栗菇资源丰富,各种阔叶树修剪后的枝条和产棉区的棉籽壳均可作为栽培材料。

商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