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指是什么【《道德经》中所说的道,并不是言语能形容的,而是这样的意思】

道德经中所说的“道”,不是言语能形容的,而是存在于心中。

道德经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叫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我们在上学的时候也学过,但是那个时候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并不像现在那么深刻。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是《道德经》中的中心的思想,其中三个道字引起了很多人的困惑,很多人这么多年对于道这个字有很多的解释,其实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说能用言语表达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能够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真正的名。

其实这样说来解释“道”这个字,很多人听着也是非常模糊,难以形容,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在曾经的春秋时期,齐国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兵强马壮,国库充足。有一天齐恒公就利用闲暇的时间在殿堂上读书,这个时候有一个木匠在下面做木料,制作车轮,很多人都称他为轮扁。

这个时候木匠看到君王在读书,就说:君王,你读的是什么书呀?书里面都说了一些什么话呀?这个时候齐恒公觉得一个木匠对于读书什么感兴趣,特别难得。齐恒公也饶有兴致地说:我读的都是圣贤的书,书里面说的都是圣贤的话。

这个时候那个轮扁听了又说:那请问君王这些圣人都活着嘛?

这个时候秦恒公笑笑就说:你真是一个木匠,圣人当然不能活着了,他们早就已经走了。

这个时候木匠就说:那既然这样,你读了这么多书,里面说的这些东西只不过是古人的糟粕。

齐恒公听到这话,心里就有点生气,自己当了这么多年的君主,从来没有人敢这么说自己,更何况自己现在还是称霸一方的霸主。

他就说:你个大胆的木匠,居然敢如此的放肆,我在这里读书没有碍着你的事,你管做你的活就去了,却来这里胡乱议论。

看到齐恒公生气,这个时候木匠轮扁,并不害怕,不慌不忙的就说:我并不是冒犯君主,还请主息怒,你听我说,我是从制作车轮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车轮的制作不同于一般的活,有的快有的慢,做得慢的省力又舒服,做出来的车轮不牢固。

做得快的效率高,做得多却自己要受累,做出来的车轮质量还不好,显然也不是做车轮的好办法,凭着我做车轮的经验,我觉得要做好车轮又不急不慢,不紧不缓,随心所欲,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这样才能做出好的车轮。

齐恒公接着又说:那你说了这么多,和我读书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说我读的书是古人的糟粕呢?木匠接着又说:我做事的时候做车轮不快不慢又得心应手,就是因为技巧在心里,嘴上说不清楚,获得这些技巧只能从制作的车轮里寻找。

就像我儿子他想学习制作车轮的技术,但是我跟他说不明白,因为这事说不了的,直到我死了,这些技术就随着我一起进了坟墓,以这件事情看来,古人圣人的那些道理思想也随着他们一同去了,留下的只不过是表面文字的一些糟粕。

这个时候,齐恒公听了,才明白,若有所思的就点点头。

一个小木匠就把这一种需要很多年才能悟出来的哲理,用在了自己制作车轮的事件当中。其实这个事件就相当于我们学习一样东西,学习很多东西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当你没有到达那个时间,而是纯粹的学习技巧的时候。

无论怎么做都不会得心应手,只有到了一定时间的沉淀,自然而然的就得心应手了。这种说不上来又学不了的东西,需要时间沉淀的东西,便是所谓的道。

商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