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陈博客【从科幻到科技,不为人知的西方科技创新之路】

电影《头号玩家》剧照

《头号玩家》

2018年一部叫做《头号玩家》(Ready Player One)席卷全球,以1.75亿美金的成本,斩获了将近6亿美金的票房,而这部主打年轻受众,以游戏为题材的电影,仅仅在中国市场上就赚了2亿多美金,让《头号玩家》成为有史以来第十部最赚钱的海外进口大片。

搜寻豆瓣电影《头号玩家》的主页,看到网友们几十万条评论,彼时电影上映在国内掀起的狂热,余温灼眼。你能从字里行间读到他们未被平复的悸动。谁埋的单,谁为之狂热,除了斯皮尔伯格的影迷,还有大量的游戏迷,宅男宅女,那些沉溺于自己内心世界的顽童们。

为什么会这么狂热?

一位叫“冰山的阴影”的网友这么形容他的观影体验:

没有《雪崩》,阿卜拉什说他自己不会进入虚拟现实VR和游戏行业。

《雪崩》的作者是谁?尼尔·斯蒂芬森 Neal Stephenson。

尼尔·斯蒂芬森 和《雪崩》

维基百科显示,Neal Stephenson出生于1959年,美国作家,父亲是电子工程学教授,母亲工作在生物化学实验室,祖父是物理学教授。目前定居西雅图。

听听这背景,不会出凡人。斯蒂芬森在波士顿大学先学的物理,后来又学地理,地理?对,据斯蒂芬森说学地理,他就可以在计算机上多花些时间。这估计对他之后的一段计算机编程生涯,广泛的了解电脑网络和黑客生活打下了基础。

以创作推理性小说Speculative fiction见长。他的小说,还被打上了其他分类标签,如科幻,历史科幻,赛博朋克,后赛博朋克,和巴洛克(17世纪繁复的建筑及艺术)风格。而最让他得以名声大振的类型就是后赛博朋克post-cyberpunk。

Cyberpunk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分支。以计算机或信息技术为主题,情节通常围绕黑客、人工智能及大型企业之间的矛盾,背景设定在不远的将来,一个反乌托邦的地球(类似电影《头号玩家》里人类未来的生存景象),而不是早期赛博朋克发生的外太空。在赛博朋克文学中,大多数故事发生在网络上、数字空间中,经常使用人脑和电脑直接相连。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1992年,也就是现在意义上的互联网诞生的前夜,《雪崩》Snow Crash出版了。这部奠定了史蒂芬森一代宗师地位的著作,像史蒂芬森的其他作品一样,信息量巨大,涵盖了历史、语言学、人类学、考古学、宗教、计算机科学、政治、密码学、模因论(Memetics 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新理论)和哲学领域。

《雪崩》的故事情节不再赘述。跟《头号玩家》神似。黑客兼披萨速递员和滑板女郎Y.T.(Yours Truly)两人搭档联手破解反派病毒,拯救网络空间(虚拟)和人脑神经(现实),最终拯救世界的故事。

在《雪崩》问世后17年后,卡梅隆的同名电影《阿凡达》上映,Avatar“虚拟化身”这个词,就是经由《雪崩》才得以广泛流传。

而《雪崩》的最伟大之处,是在现代互联网WWW诞生之前,该书就已经开创了一个不同于互联网扁平空间的,做为互联网后继的3D三维数字网络空间——Metaverse 虚拟实景。“Meta”作为前缀意思是超越,”verse”取自universe,两者合并,犹如无极,生发出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的新场域新世界。

这个在VR产业非常流行的概念,如今已经超越游戏的语境,被用来广泛的描述可以开展多种社交活动的、多人互联网虚拟现实空间。

西方人很有意思,互联网、虚拟实景、甚至外太空,他们总是要在现实之上,在科技允许的最大想象范围之内,多维度,全方位不断寻求另一重生存空间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雪崩》被提名为“亚瑟·克拉克(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后面会提到)the Arthur C. Clarke Award”大奖;除了前面提到的VR产业及带头兵们深受《雪崩》的启蒙,《雪崩》还是NASA Worldwind 和Google Earth为代表的虚拟星球产品理念的来源;激发了微软Xbox产品的灵感,以至于研发人员被强制要求阅读;还记得我们小的时候2003年有款在线虚拟世界游戏产品Second Life “第二人生”么?创建人Philip Rosedale直接以Metaverse为蓝本。

(插曲:谷歌地球的设计者Avi Bar-Zeev也是斯蒂芬森的小迷弟。深受《雪崩》的启发。早在研发谷歌地球的前身app组件 Keyhole的时候,特别想邀请斯蒂芬森来参观他们,但作家没来。他自己琢磨,可能是因为斯蒂芬森已经厌倦了整天谈论《雪崩》了。)

而这只是被媒体采访、证实和报道出来的影响。《雪崩》,以及斯蒂芬森对西方当代互联网科技和从业者们的思想渗透,估计深不可测;更不要说广义范围内,虚拟现实对一大票文学和电影创作的潜在灵感激发。

他的著作,做为人类科技文明的接续和里程碑,在人们思想领域撒播的种子,估计还会在不同的时期,悄悄生根萌芽,以意想不到的技术理念和产品形态持续焕发生机,震惊世人。

巨大的声誉下,斯蒂芬森本人却始终保持着一个作家,同时也是科技思想者的理智和反思精神。他从一个不同的视角,解读了自己的作品所承载的价值和意义。早在2003年,也就是Second Life上线的同一年,在一次跟美国“连线”Wired杂志的对话中,斯蒂芬森这样说:

再回到90年代中期俩人初识的那次晚宴上,贝佐斯和斯蒂芬森相谈甚欢,对话很快就脱离地球,导向遥远的星空。俩人惺惺相惜。

斯蒂芬森后来回忆说:

Blue Origin 位于美国弗罗里达州的工厂设施

做为Blue Origin的靠前号员工,斯蒂芬森在西雅图南边一个时髦的工业地带,为Blue Origin找了一个场地做为办公地点。我们再来看看Blue Origin的早期成员“梦之队”(这可真是名符其实只负责做梦啊)。除了斯蒂芬森,还有一个电脑黑客(自诩的),一个发明家(也是一个电脑工程师,在贝佐斯的资助下在美国的德州的山上,造了一个万年钟),一个来自亚马逊内部成员、太空迷,还有一位科学历史学家(那时在研究原子爆破助推火箭技术)。

万年钟所在地 美国得克萨斯州西部群山

2018年4月,“新牧羊人”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第八试飞成功之后

贝佐斯曾经对媒体说,他的目标是2019年上半年,Blue Origin就可以将人类带入太空。

除了可回收运载火箭和太空旅行,不为大众所知的是,Blue Origin还在同步研发一款叫做“蓝色月亮”Blue Moon的月球着陆器。该着陆器可以承载重达10000磅货物(相当于两个福特150大皮卡车的载重能力)。贝佐斯说,也许到2030年,月球将成为人类获取资源建造地球殖民地的关键地区。

当被问到,是否他自己想住在月球殖民地上的时候,贝佐斯回答:

电影《星际穿越》里的库伯空间站Cooper Station,人类在外星球用隔离罩建造的太空家园

隐形知识空间

斯蒂芬森不是神,不是预言家,前面提到过,众星璀璨,他甚至算不上近现代世界科幻小说和现代科技启蒙伟人星空图谱中,最亮的那一颗。

他前面还有被誉为“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美国科幻空前绝后的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作家”,6次获得“雨果奖”的(刘慈欣《三体》)罗伯特·海因莱因 Robert Anson Heinlein(1907-1988),他的作品大多是在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之前出版的。当时人们认为登月既不切实际,也不可能。他据理力争,著书反驳。作品激励众多的人才进入世界各地的太空探索领域,把探索太空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还有艾萨克·阿西莫夫 Isaac Asimov(1920-1992)。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一生论著无数,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

还有被称作赛博朋克之父的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1948-),一代科幻文学的创派宗师与代表人物。他写的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被誉为“赛博朋克”圣经。囊括了雨果奖、星云奖、菲利普•迪克奖,直接催生了1999年那部全球轰动的电影《黑客帝国》The Matrix 。 创造出Cyberspace“网络空间”这个词,并将这个世界带到了信息时代。

还有科幻小说三巨头最后一个亚瑟·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中国作家刘慈欣现在被我们誉为中国的亚瑟·克拉克)等等等等。

正是这些先贤们一代代在想象力和创造力上的传承和突破,为美国近现代科技创新铺就了丰厚的精神、智力和信念的土壤;积淀出了一个强大的延绵不断的科技和文化创新风潮,知识与实践不断磨砺和迭代、互为消长的创新思维场域。

当你看到电影《阿凡达2》、自动驾驶着特斯拉电动汽车、或者某天真的听到有报道Blue Origin制造的航天器载人到太空旅行了,请不要再无边际得感慨西方人的创新能力。今天小昭算是给你掀开了天幕的小小的小小的一角。

科学-科技-产品,是有个大致落地的顺序,而西方人从文化及精神层面在“科技”的前后两端添加了“科幻”,于是顺序就变成了:科学-{(科幻)-科技-(科幻)}-产品。

科技有了科幻的加持,变得不再破碎和孤立,科幻的故事叙事和感性的表达,让科技的应用获得了完整展示的场景,让科技工作者们看到了它与人类真实、生动的互动。

2011年在写给美国连线杂志的一篇文章中,斯蒂芬森一边批判当下美国科技社会创新乏力,呼唤科幻作者们继续向老一辈科幻大家们学习,为科幻和科技发展提供养分和愿景,一边再次肯定了科幻在塑造共通意识上的价值:

小说里人类火箭发射所采用的机械助推原理,直接来源于斯蒂芬森和Blue Origin的工程师们花费大量时间思考总结出来的技术概念。

比尔·盖茨专门写了一篇长文赞颂《七夏娃》,说几十年前读过罗伯特·海因莱因的小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七夏娃》再次燃起了他读科幻小说的兴致:

比尔·盖茨的博客文章

斯蒂芬森的想象力和作品影响着Blue Origin,Blue Origin火箭发射反过来又影响斯蒂芬森的科幻创作,犹如上个世纪50、60年代人类登月对科幻作者的深刻震动和启迪。

科幻作品创作者-科技工作者-科幻工作者,如此循环反复,形成闭环。集结成一个隐形的知识共享空间。

反观我们中国的科幻文学创作,路漫漫。

人人爱科幻

在硅谷,众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程序猿/码农)都是科幻的拥护者,这个已经成了众所周知的事实。科技巨头大佬们时不时晒出的书单中每次都不乏科幻类图书。

为了证实这一点,小昭随机Survey了来自Google的几名普通工程师,问他们是否喜欢读或者观看科幻作品,回答都说是(这个不奇怪);问他们科幻作品对职业选择有无影响,他们有的说真得有被影响到。其中一个工程师是这么回答的:

在现实生活中身世坎坷命运多桀的小男孩韦德,托着游戏里虚拟的大金蛋,留下了一行热泪。这泪水,太复杂。

你明白我在说什么吗?

2045年的韦德,似乎在那一刻深刻体悟到了现实和虚拟空间的界限,和这两者彼此的价值和意义;韦德是幸福的,除了惨淡的现实,他有另一个世界可以期盼,那里光芒又美好。

中国程序员们,你们的Oasis在哪里,继续征程吧。

Ref:

https://www.wired.com/story/jeff-bezos-blue-origin/

http://blogs.valvesoftware.com/abrash/valve-how-i-got-here-what-its-like-and-what-im-doing-2/

http://m.elecfans.com/article/790948.html

https://www.vanityfair.com/news/2017/06/neal-stephenson-metaverse-snow-crash-silicon-valley-virtual-reality

https://www.popularmechanics.com/culture/a21238129/seveneves-neal-stephenson-blue-origin/

https://www.geekwire.com/2018/magic-leap-finally-reveals-whats-going-seattle-office-role-larger-vision-augmented-reality/

https://slate.com/technology/2015/07/an-interview-with-ernest-cline-author-of-ready-player-one-and-armada.html

https://uploadvr.com/snow-crash-predictions/

https://www.wired.com/2003/09/history-3/

https://slate.com/technology/2015/07/an-interview-with-ernest-cline-author-of-ready-player-one-and-armada.html

https://uploadvr.com/snow-crash-predictions/

https://www.wired.com/2003/09/history-3/

https://www.gatesnotes.com/Books/Seveneves

https://www.wired.com/2011/10/stephenson-innovation-starvation/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商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