糅合的意思【联觉——五感相通】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声声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

一首好诗善于营造意境,把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糅合在一起来表情达意。 “红杏”是如何“闹”在枝头?“燕语”如“剪”,“莺歌”似圆又是怎样的体验呢?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这种修辞方式称为通感或联觉,指在描述事物的时候用不同感知觉间的相互整合使得表达更为生动鲜明。钱钟书先生的《通感》一文中讲到“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不仅诗文如此,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用 “尖锐”和“低沉”形容声音的高低,用“冷”和“暖”形容颜色给人的感觉。感觉信息间的这种互通果真只是“修辞手法”这么简单么?

五感相通

通感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被称为联觉(synesthesia),synesthesia一词源自古希腊语syn(共同)和aisthesis(感觉)。维基百科定义联觉是一种具有神经基础的感知状态,反映了一种感官***或认知途径会自发地引起另一种感知或认识。早在现代科学产生前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心灵论》(On the Soul)中就对这种感官互相模拟的现象进行了讨论,而另外一位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也曾探讨过颜色和声音之间的关联性。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子·黄帝篇》也阐述了“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的朴素认知。尽管那时候还不能对联觉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但先哲们早已意识到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是可以互通和整合的。

当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近代对联觉的系统研究始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那时联觉在医学研究中被当做一种病理症状,具有明显联觉能力的人被称为“联觉人”(synesthete)。二十世纪初,记忆研究者Luria在对一位叫Solomon Veniaminovich Shereshevsky的人进行研究时发现,当Shereshevsky听到音乐声时眼前会立刻呈现出色彩,而触摸东西能够诱发不同的味觉。2006年,《Natur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了一名27岁的音乐家E.S.在听到不同音调的声音时会“品尝”到不同的味道。尽管这些有联觉能力的人表现出异于常人的“病症”,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承认联觉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大脑功能,全世界大约23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拥有明显的联觉能力。

具有联觉能力的人在很多领域都有过杰出的贡献,比如小说《洛丽塔》的作者Nabokov, 音乐家Liszt等等。而在《最强大脑》中圈粉无数的王昱珩很有可能也是一位具有超凡联觉能力的人。如果有朋友发现自己有这样的能力也不必惊慌了,在一百年前可能你会被当做有病要治,而现在可以很自豪的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其实绝大部分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联觉体验,较早的不同是这种感知觉的交互是否能上升到意识层面。

科学研究中经常会采用不同的实验任务来研究或者诱导联觉产生。Dehaene等人在数字认知研究中要求参与者判断看到的数字比5大还是小,同时按键作反应。他发现当人们看到大数字(例如 7,8,9)会加速对右侧空间信息的处理,而看到小数字(例如1,2,3)会加速对左侧空间信息的处理。此后更多的研究发现这种联合作用还发生在不同颜色,物体大小,甚至语义之间。可见联觉现象不仅存在于不同感觉通道之间,也存在于同一感觉通道内不同类型的信息加工之间。

跨通道的信息整合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大量不同的信息加工之间都可能存在联觉,比如听觉-触觉,嗅觉-颜色,数字认知-空间认知,空间认知-时间认知等等。为什么这些看似截然不同的感知觉信息间存在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呢?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解释这些不同通道的信息在大脑中是如何被加工处理的。比如视觉信息的加工主要依赖于初级视皮层(primary visual cortex)以及相关高级脑区;听觉信息主要集中在颞叶(temporal lobe);体感信息的处理则依赖于位于中央沟后的顶叶(parietal lobe)(如下图)。

与单一感知觉信息加工相比,不同信息之间的整合在大脑中也存在一些特定的区域。研究发现字母和颜色间的联觉效应主要激活了视觉加工相关的V4区以及下颞叶(inferior temporal lobe)的一部分,而数字和空间的信息整合则主要发生在顶叶,以及角回(angular gyrus)。正是由于这些负责整合信息的脑区存在,不同的大脑感觉中枢能相互交流(cross-talk),不同类型的信息才能被关联起来。

大脑中这种加工方式很可能是源于大脑对物体的整体加工,例如看到熟悉的朋友或亲人的照片,我们耳边会“响起”这个人的声音,“看到”他的生活片段,甚至“感觉”到对方的碰触。尽管对跨通道信息整合的研究仍在继续,但并不妨碍联觉在我们生活中的大量运用。比如一部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是否能够打动人,往往要看它能否调动起不同的感知觉的参与。也就是说越多的感觉通道被唤起,越能给人不同层面的体验和享受。也正是由于我们大脑中存在这样的功能,诗人们才能写出“风来花底鸟声香”的绝妙诗句。

绿色的心情

今天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在各个领域利用联觉效应来达到不同的目的。McDonald,KFC和Burger King这些知名快餐店的logo大都选用红色,橙色和黄色这些鲜亮明快的颜色。这是因为研究发现这几种颜色能够更好的引起饥饿感,有利于吸引客人进门消费。伦敦泰晤士河上的波利菲尔大桥(blackfriars bridge)一度成为自杀大桥,而自从大桥颜色由最初的黑色重新喷涂成绿色后,自杀率下降了30%。还有类似色彩心理学,音乐治疗,芳香疗法等等,其实都和联觉有着密切关系。

除此之外,科研工作者们正在尝试将大脑的神经活动转换成音乐,通过这种途径来评估大脑功能和情绪状态。能够直接用耳朵“听到”原本神秘而又多变的思想,岂不也是一种乐趣么。最后给朋友们推荐一本介绍联觉的书《Wednesday Is Indigo Blue: Discovering the Brain of Synesthesia》,里面有色彩斑斓的气味,也有香甜可口的音乐…

(本文为善行无迹原创,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订阅号:评头论心

商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