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陈微博【2021年终盘点之IPO舆情——舆情环境更趋复杂 财经媒体影响力大】
一直以来,媒体作为第三方公权力,对资本市场的舆论监督和引导备受监管层的关注,特别在全面注册制推进的大前提下,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审核全面公开,舆情管理尤显重要,与此相适应,国家在新闻传播的整治行动不断升级,舆情环境不可同日而语
2021年8月,中宣部、中央网信办、最高人民法院等十部门召开会议,提出要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清朗行动”,集中清理一批违规发布的财经类信息,依法依规严处一批问题严重的网站平台,封禁关停一批充当“黑嘴”、敲诈勒索、社会反映强烈的“自媒体”账号。截止9月8日,已处置违规“自媒体”账号2929个,其中,关停封禁账号1793个,包括3个100万以上粉丝账号(微博迈克陈、股社区;抖音账号“股**评”)。
受到清朗行动的影响,IPO企业面临更为复杂的舆情环境。
截止2021年12月31日,共统计到IPO企业敏感报道5707篇,同比增加6%,报道数量较2020年的5379篇有所增加。但与2020年前低后高相比,2021年IPO舆情月均400至500篇之间(2月、10月受假期影响较大)。
统计区间: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内容分析
2021年终盘点
2021年5707篇敏感报道共涉及1287家IPO企业,几乎涵盖了所有申报企业。其中,116家IPO企业敏感报道数量在10篇以上,呈持续发酵之势,占申报企业近一成,报道数量在5篇以上的IPO企业共502家,占申报企业的近四成,报道数量在2篇以上的IPO企业共957家,由此来看几乎所有企业都受到各方媒体的关注。
行业方面,报道涉及的1209家IPO企业分别属于42个***二级行业,其中涉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70家、共320篇)、专用设备制造业(63家、共282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8家、共184篇)、医药制造业(39家、共274篇)等行业IPO企业数量相对较多。从敏感报道数量大于10篇的IPO企业来看,涉及医药制造业行业IPO企业13家,数量最多,医药制造业敏感报道涉及企业极为集中。此外,零售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行业内,虽然媒体关注的IPO企业数量较少,但其中TO C企业的媒体关注度颇高。
医药行业关注企业集中 C端行业关注度颇高
2021年IPO企业关注度最高的前20家公司中,医药行业方面,林华医疗、海和药物、津同仁堂、华兰疫苗等IPO企业敏感报道数量均在15篇以上。五芳斋、国台酒业、冰峰饮料等食品饮料/零售行业IPO企业敏感报道数量较多,报道数量排在前列。
近两年家居行业上市潮汹涌,相关IPO企业媒体关注度相对较高。匠心家居、三问家居、慕思股份、趣睡科技等IPO企业均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尤其是慕思股份,在11月底***发出追问之后,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此事,敏感报道数量急剧增加。
整体来看,在敏感报道数量大于10篇的116家IPO企业中,媒体对医药制造业IPO企业关注较为集中且关注度极高。此外,在敏感报道数量前20的IPO企业中,食品饮料、家居制造等C端企业媒体关注度也相对较高。
盈利能力、信息披露、募投项目等方面敏感报道超五成
从媒体报道焦点来看,IPO企业公司盈利情况、信息披露方面的内容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占IPO企业敏感报道总数的六成以上。
盈利能力方面,公司业绩亏损、业绩增速下滑、增收不增利、毛利率下滑等方面媒体关注度较高。信息披露方面,招股书数据差异、未披露事项、毛利率/净利率与可比公司差别较大等方面内容是媒体关注的重点。
此外,公司募投项目方面的大额分红后募资、产能利用率低、行业前景不明等,股权方面的家族控股、控制权分散、突击***、股权独立性等,以及大客户/供应商依赖、高应收账款、产品结构单一、关联交易、专利诉讼、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食品饮料行业IPO企业,食品安全也是媒体关注的重点之一。
来源分析
2021年终盘点
从报道媒体来源分类来看,传统主流财经纸媒依托其专业和影响力仍然是敏感报道的主要来源。主流财经媒体与时俱进依靠其强大的融媒体矩阵,对IPO企业保持高度关注,由其专业和调查能力的深度跟踪报道对企业IPO的进程的高度追踪,构成其在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自媒体由于门槛较低、鱼龙混杂,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及注册制的推进,对IPO企业关注度迅速升温,助推舆情,另舆情环境、报道来源更加繁杂成多点之势。
财经纸媒是主要来源 自媒体活跃较高但来源分散
数据显示,报道数量排名前十的媒体中,有《国际金融报》《证券市场红周刊》《每日经济新闻》《时代周报》《证券市场周刊》《投资时报》等6家财经纸媒,财经纸媒依旧是IPO企业敏感报道的主要来源;
自媒体活跃度迅速提升,报道总量达近千篇。但与财经纸媒不同的是,自媒体来源更加多点而分散,868篇敏感报道共涉及100多家自媒体;
网络媒体方面,虽有国家清朗行动,报道数量仅有数百余篇,但扩散快影响力不减。其相关报道主要集中在《中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网》等国家官网媒体。财经网媒依旧保持活跃,《界面》活跃度极高,报道数量高达240篇,占财经网媒报道总数的50%以上。《财经网》、《财联社》、《财通社》等财经网媒报道数量也在10篇以上;
地方纸媒方面,《新京报》《北京商报》《长江商报》相对较为活跃。其它地方媒体报道数量均不足10篇,来源较为分散,对IPO企业构成关注。
报道来源趋向集中 《国际金融报》遥遥领先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IPO企业的5707篇敏感报道共来自于200多家媒体,报道来源相对较为集中。部分媒体所发表敏感报道内容主要来源于招股书风险提示或问询回复内容,原创内容相对较少,因此不计入统计范围。
2021年发表IPO企业敏感报道的媒体中,《国际金融报》报道数量遥遥领先,报道频率均超过了1篇/天。
《证券市场红周刊》、《界面》、《每日经济新闻》、《电鳗快报》《时代周报》等媒体报道数量处于第二梯队,均在200篇以上,且报道数量相对较为接近。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9月法披媒体名单调整之后,《证券市场红周刊》、《证券市场周刊》对IPO企业关注度迅速提升,报道数量从2020年的100+迅速增加至200+,报道数量翻倍。
《国际金融报》来源集中 邓浩天发文速度接近两天一篇
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IPO企业敏感报道主要来自于642位记者/作者(部分报道没有署名),发表敏感报道数量大于10篇的有94位。
《国际金融报》记者邓浩天、邹煦晨、杨紫薇活跃度极高,三位记者共计发表400篇IPO企业敏感报道,占《国际金融报》发表敏感报道的近九成,占2021年全年报道总数的7%。
此外,《界面》记者梁怡、《证券市场红周刊》记者刘杰、《电鳗快报》记者高伟/李瑞峰/尹秋彤/李炳瑶、《北京商报》记者马换换/刘凤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张明双、《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刘俊梅、《时代周报》记者黄祐芊等活跃度也相对较高,全年报道数量均在35篇以上。
阶段分析
2021年终盘点
2021年,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全面注册制首次被提上最高层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而审核制与注册制由于机制的不同,媒体关注的阶段也有明显的差别。
注册制下 ,企业在受理之后,企业无疑不受到媒体的关注,随着交易所问询的推进,媒体关注度不断提升,敏感报道数量大幅增加。在企业提交上市委审核到到提交注册期间,媒体关注达到小高峰。在企业注册生效进入发行程序之后,部分企业持续成为是媒体关注的焦点。
审核制企业,报辅导期间就已经进入媒体及公众的视野,在预披露之后会形成持续的关注,随着IPO审核进程的不断推进,媒体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企业预告上会之后,媒体关注度迅速提升,上会前后三周,媒体报道数量激增。发行上市阶段,部分企业仍会引起媒体的关注,给企业上市带来杂音。
无论是注册制还是审核制,终止企业媒体关注度相对较高。需要注意的是,当终止企业再次IPO时,此类报道仍会引起媒体的关注,给企业再度IPO带来不利影响。
问询上会关注度高 科创板创业板关注阶段略有不同
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创业板新申报企业共227家,科创板新申报企业151家,创业板挂牌企业199家,科创板挂牌企业162家。创业板IPO企业敏感报道总数明显高于科创板企业。
创业板企业敏感报道主要集中在已问询及上市委会议(通过、未通过、暂缓)两个阶段,敏感报道数量占总数的七成以上,在注册结果(含注册生效、不予注册)及发行上市阶段,媒体关注度相对较低。
科创板企业敏感报道主要集中在已问询、上市委会议(通过、未通过、暂缓)、提交注册三个阶段,但在注册结果及发行上市阶段,部分企业的媒体关注度较高。
与科创板IPO企业相比,创业板IPO企业敏感报道主要集中在企业IPO前期,已问询和上市委会议阶段是媒体关注的重点阶段。而对于科创板IPO企业来说,注册结果及发行上市阶段敏感报道数量明显高于创业板IPO企业。
此外,创业板IPO企业中止阶段敏感报道数量明显高于科创板IPO企业,而对于IPO终止企业,科创板企业媒体关注度略高于创业板企业。
主板企业报材料之后关注度持续上升,上会阶段达到顶峰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主板挂牌企业共116家,明显少于创业板和科创板。主板企业在报材料之后就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整体关注度持续上升,在企业上会阶段达到顶峰,多数报道发生在企业上会前后三周时间内,在发行阶段,媒体也有关注,但关注度明显不及前期阶段。
小结
全媒体时代下,媒体报道量迅速攀升,IPO公司成为全财经类媒体的关注焦点,清朗行动后,IPO企业媒体环境更趋向复杂;媒体关注阶段前移,报辅导已开始受到相当关注,特别在预先披露及先披露更新、已问询阶段是企业关注度最高的时期,媒体关系管理应尽早启动。
医药、食品、家具制造等终端消费类企业IPO更受媒体关注,媒体关注度较高且关注企业较为集中;持续盈利能力、财务数据、内控管理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因此公司对内做好管控是筑建屏障的最好方法。
随着IPO企业舆情环境的复杂变化,IPO企业更应该实时掌握舆情动态,研判舆论导向,及时制定应对策略,避免给企业IPO进程带来不利影响。舆情监测预警解决服务平台,提供公司舆情实时监测,舆情预警,为公司顺利上市保驾护航,欢迎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