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竟然对夏商二朝无从考证,认为“文献不足征”?

网友解答:

南山客来说说吧! 若您喜欢相关内容,欢迎关注。

题主的提问是没看《论语》原文,原文并没有说"朝代"无法佐证,而是对夏商两朝的"礼仪制度"无法考证。

原文是,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夏人后羿的杞国却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殷人后裔的宋国却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献保存不足的缘故。如果文献足够的话,我说的就可以得到佐证了。”

有了这段话,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文献不足,孔子又从哪知道夏礼、殷礼呢?"另外,孔子甚至还知道殷礼继承了夏礼的哪些内容,周礼继承了殷礼的哪些内容,知道得这么清楚,这些知识从哪来呢?

猜想,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问礼于老子",老子当时是国家图书馆馆长,王室的收藏自然不是盖的,应当存有大量的甲骨文。周朝的文字演化为金文,是篆书的前身,所以估计孔子也不认得甲骨文,想来老子是精通甲骨文的。所以孔子主要是听老子在讲历史,其中就有关于夏礼和殷礼的内容,这对于热衷于礼制文化的孔子来说,自然熟记于心。但夏人后裔的杞国、殷人后裔的宋国早已随了周礼,原有的礼制文化的文献已在战乱中没了。

第二个可能是在偏远的乡村仍然保留着旧有的风俗,孔子游学从这些乡村中了解到了夏礼、殷礼的一些内容。

因而,孔子能够说出夏礼、殷礼,但已经没有文献作为佐证,来证明孔子所说的是正确的了。

网友解答:

孔子认为夏商时期的文献‘不足征’,是说夏商时期的历史记载不具体和详细。并非夏商不存在。

中国从尧舜时代,就已经用大脑记录历史。并通过口耳相传,从未中断。这时的历史记录有两个特点:一是非常简略,二是没有年代的记载。

从周王朝开始,有转职的史官记录的历史。对于历史的内容,记载比较详尽。但没有确切的年份(个别重大历史事件,可能会有年份)。

周厉王时爆发国人暴动,周天子被流放。召公和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元年。从共和元年开始。历史的记载不但详尽,还有确切的年代和日期。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能看到所有的历史文献。夏商的历史与周王朝的相比,过于简略,还没有确切的年代。所以孔子说夏商时期文献‘不足征’。

商务达